<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专场新闻发布会

        • 时间:2022-08-16 17:22:52
        • 来源:连云港发布
        • 阅读次数:
        • 字体:[ ]

        时间:2022年8月16日9:00

        地点: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永华

        发布人: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成章,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赵永生,市人社局副局长王东亮,市税务局副局长张杰,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方兆富

        发布议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有关情况

        aadf4b3cfe8d84b3502674e61608db2d.jpg

        张永华: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为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贯彻总书记对连云港“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的重要指示精神,扛起“三大光荣使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我们开展“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本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专场发布会是此次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主要向社会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有关情况。

        7657cbaa361fcdfa6c21495c65fec472.jpg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发布人,他们是: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成章同志,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赵永生同志,市人社局副局长王东亮同志,市税务局副局长张杰同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方兆富同志。我是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张永华,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发布会的第一项议程,请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成章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有关情况。

        王成章: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向大家介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作为精神动力、目标追求、行动指南,530万港城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务实奋进,推动连云港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十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618.8亿元增长到3727.9亿元,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大关,年均增速达9.7%,人均突破1万美元;十年来,崛起了石化、冶金等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聚壮大;十年来,“一体两翼、一港四区”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拉开,港口年货物吞吐量从1.9亿吨增长到2.8亿吨,集装箱运量突破500万标箱;十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46平方公里拓展到31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3.8%提高到63.6%,先后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24342元、9589元增长到39862元、21373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一、高扬加快发展主旋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知名的创新药物先行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三次产业结构由十年前的14.3:46.4:39.3调整为2021年的10.7:43.6:45.7。

        一是集聚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做大产业、做强产业,构建起“两轴五片多园区”的空间布局,形成了以石化、冶金等临港基础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骨架的现代产业体系。石化、冶金得益于港口带来的比较优势,发展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持续发展壮大。2021年,全市工业应税销售突破4000亿元,六大主导产业应税销售突破32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0%。

        二是培育了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精准靶向施策,全力培优培强,形成上市公司引领、重点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跃进的梯次发展格局。上市企业优势明显,全市上市企业达11家。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000家,年产值超百亿企业10家。特色企业竞相发展,引导专特精新企业深耕专业领域,诞生了苏北第一家科创板企业联瑞新材料,培育了中复神鹰、奥神新材等一批细分市场“隐形冠军”。

        25f3fc076d6d5de64290a34fabf481a9.jpg

        三是打造了千亿级的新增长极。按照环保安全、工艺装备、投入产出、品质品牌“四个世界一流”标准,全力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进入投产阶段,卫星石化、中化国际等龙头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中华药港”核心区高端化学制剂、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项目入住率超过70%。

        二、狠抓改革创新主引擎,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我们深入实施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产业攀升步伐。

        一是重点改革纵深推进。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国资国企、农业农村、生态环保、旅游体制等领域改革,累计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5个、省级改革试点20个,市级重点改革30个,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连云港经验。其中,农村综合改革等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二是医药创新领跑全国。经过不懈努力,连云港医药研发创新走到了全国前列,成为医药创新能力最强、成果最丰富的地级市之一。全市新医药企业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8%以上,2021年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中,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康缘药业位居第1、3、4、7位,康缘药业肖伟同志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赢得了“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美誉。

        三是创新平台高端攀升。全市共拥有6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苏北第一。由恒瑞医药牵头创建的江苏省原创化学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是江苏省第一批两家创新中心试点之一。初步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梯队,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49家,十年翻了10倍。

        四是产业转型提档升级。立足现有企业,深入实施“三千技改工程”三年行动,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层次和水平。2018-2021年,引导1000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组织实施1000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投资超过1000亿元。全力推动化工产业整治提升,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到62.9%,园区环保设施全面升级。加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彻底取缔“地条钢”企业,淘汰整合小型冶金及化工企业65家、化解船舶产能50万载重吨。

        三、坚持开放发展主路径,“一带一路”形成标杆示范

        我们积极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按照总书记“打造标杆示范”的重要指示,务实推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建设,开放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东方大港加速崛起。全力推进“枢纽港、产业港、物流港、贸易港”建设,航道等级由15万吨提升到30万吨,万吨级泊位达70个,通过能力增长近1亿吨。现有远近洋等各类航线71条,覆盖150余个国家地区、近千个港口。通过外拓市场、内强管理,港口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运行效益稳步提升,发展成为我国红土镍矿、氧化铝、胶合板进出口第一港,跻身化肥、粮食、煤炭、设备接卸港前五位。

        二是交通物流更加顺畅。积极构筑立体化交通网络,连青、连盐铁路2019年通车,连徐、连镇高铁2020年贯通,花果山国际机场2021年建成投用,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速构建。陆海联运标杆地位更加巩固,大力推动始发自连云港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3144列,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国际合作示范效应不断彰显,承接了哈国过境中国80%以上的货物,成为中亚地区、我国中西部最便捷的出海口。

        三是对外开放形成高地。开放载体建设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承接省级赋权192项,探索形成创新经验105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加快建设,综保区外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0%以上,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地位更加凸显。对外合作持续深化,港口区域合作向纵深迈进,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不断拓展,上合组织圆桌会议、连云港论坛以及丝路物博会、农洽会等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四、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美丽港城建设成效显着

        我们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质量逐年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一是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决贯彻“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完成战略环评,建立以空间红线优化布局、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调控结构、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推动产业升级的“三线一单”管理模式。全市陆域近四分之一划定为生态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地达29个、总面积超4万公顷。

        二是大力推进环保整治。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治,彻底关停灌云、灌南化工园区不达标企业,推动园区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自空气质量评价新标准施行以来,各项指标逐年好转。2021年,空气优良率达83.8%,国省考断面优III类水质达86.7%,近岸海域海水优良率达100%。

        三是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升120%,危废处置能力增长到12.3万吨。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植树造林和宕口整治,林木覆盖率达27.4%,较十年前提升30%。高起点推进云台山森林公园、海州湾海洋公园、临洪河滨海湿地公园建设,精心打造“蓝湾百里”,山海相拥的生态优势进一步彰显。

        五、坚持共享发展主目标,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厚度

        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乡村振兴成效显着。2019年,2个重点帮扶县、200个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34.4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农民全部实现脱贫。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连续十年稳产增产,农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9%,广大农民在全面脱贫、乡村振兴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强烈。

        二是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牢牢把握“聚焦富民”工作导向,大力实施富民增收行动计划,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为居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95元,特别是近五年,全体居民收入增长超10000元,实现大幅提升。

        三是社会民生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竭力抓发展、量力搞建设、全力惠民生”理念,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和惠民实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文化等事业实现长足发展,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保持全省前列。2017年,高水平创成国家卫生城市,2020年,首创首成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当前和下一阶段,连云港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加快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

        我的发布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张永华:谢谢王成章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赵永生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有关情况。

        赵永生: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市工业经济近十年来的发展成果。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作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经济的各项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核心战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江苏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建设等多重叠加机遇,不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着力培育产业、推动项目、服务企业、统筹beta365体育_365beat中文网_bet·365化,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工业总量快速提升,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创新动能显着增强,发展质态不断向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逐步构建了以冶金、石化等临港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实现了大投入、大提升、大突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显着增强,步入了厚积薄发、加速跨越的快车道。

        2deb1f4b8216995f2f57e88082abb1a3.jpg

        十年来,我们着力做大工业总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1年,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36.5亿元,工业应税销售突破4000亿元,达到4038.8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998.18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1、1.2和1.5倍。工业用电总量1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8%,增幅居全省第6。全市30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11.8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同比增长29.5%,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6.3%。新海石化、正大天晴药业等产值超百亿企业达10家,比2012年新增8家,其中镔鑫钢铁、恒瑞医药突破200亿元。

        十年来,我们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产业特色不断彰显。从2012年的“一横一纵”“T”型产业布局,到2021年市开发区、徐圩板桥、南翼两灌、北翼赣榆、东陇海线五大产业片区协同互补特色化发展,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徐圩新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中华药港”“中华材料谷”等重点板块加速崛起。建成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5个、各级特色产业园区27个,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六大主导产业园区集聚度达到85%以上,产值占比超过80%。2021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41.9%和40.1%,产业结构实现持续优化。

        十年来,我们着力加大工业投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投资项目体量不断突破,发展后劲稳步提升,后发先至的工业基础愈发坚实。集中实施了盛虹炼化一体化、连云港石化、中化化工等一大批投资体量大、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实施“三千”技改工程,重点推进产业链延伸、产品提档升级、生产工艺优化等技改项目。2021年,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398.4亿元,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3.2个百分点,是2012年的1.6倍。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完成333.6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1248.77亿元,增长12.6%。

        十年来,我们着力增强创新动能,企业创新亮点纷呈。以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先后建成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硅材料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平台。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工投集团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成功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项目成为苏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医药创新力全国领先,四大药企全部入选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十强。恒瑞医药和正大天晴进入全球制药企业50强,成为首次上榜的中国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个1类新药获批上市,占全省47.2%,占全国13.4%,居全国医药城市首位。累计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国家技术示范企业5家,苏北第一。获批工信部首台套保险项目1个,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产品18个,专精特新企业及产品168个,工业企业创新实力大幅提升,创新动能显着增强。

        十年来,我们着力推进两化融合,“智改数转”加快赋能。成功获批国家特色类beta365体育_365beat中文网_bet·365消费示范城市称号。全省首家建立分县区beta365体育_365beat中文网_bet·365化水平指数体系,全市beta365体育_365beat中文网_bet·365化指数跃居苏北第二。举办5G网络建设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活动,全省第一个实现市、县、企业全面签约。全省率先完成5G网络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建成5G基站6000个,基本实现乡镇和工业园区5G信号全覆盖。成功获批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洋井石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成投用,累计标识注册8.6亿,标识解析9亿,注册企业950家,打造汤沟酒业、三吉利化工、东海农产品溯源等行业标杆。徐圩新区成功入选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已累计建成省级星级上云企业185家,工信部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创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9个,省示范智能工厂项目2个,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升。

        十年来,我们着力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对安全环保不达标、风险隐患突出的企业坚决整改,为重大项目、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持续开展化工企业环保安全整治和“散乱污”企业整治行动,主动淘汰一批污染大、效益差、技术含量低的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关停取缔与整合搬迁散乱污企业425家,关闭化工生产企业256家,淘汰小型冶金企业14家、重组整合化工企业51家、化解船舶产能50万载重吨。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2家、绿色工厂7家、绿色产品2个、创成省级绿色工厂15家。有序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累计保有量2.2535万辆、充电设施1605个。扎实推进重点行业专项整治,落实一表清、一网控、一体防“三个一”工作机制,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工业领域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绿色发展底色更加彰显。

        张永华:谢谢赵永生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市人社局副局长王东亮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稳就业工作有关情况。

        王东亮: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下面我来发布十八大以来我市稳就业工作情况。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反复强调,就业是永恒的课题,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全市人社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坚决扛起稳就业保就业政治责任,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并呈现出许多亮点:

        一是就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编制和实施高质量就业促进规划,全面加强顶层设计,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进一步健全。抓住关键环节,围绕稳岗位、扩渠道、提技能、促匹配、兜底线,先后出台鼓励全民创业政策28条、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实施意见23条、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9条、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若干措施18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12条、保企业稳就业惠民生15条、失业保险稳岗位提技能防失业9条等一系列接地气、可操作的政策文件,稳就业、保就业的政策体系更加全面系统。

        82e35230a49622f97db716bb6a928c0f.jpg

        二是就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综合施策确保就业稳定增长。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增长保持在7万人以上,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4.3万人。紧密结合经济发展,在培育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深挖第一产业就业潜力,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就业提升,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就业,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从“十二五”期末的31.5:32.2:36.3调整为27.7:30.6:41.7,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达到40%以上,吸纳就业能力显着增强,就业结构优化与就业规模扩大保持同步。

        三是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等五大计划,持续加大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2.2万个,帮扶大学生创业1.7万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期末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每年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累计实现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3万人;不断健全就业困难群体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待遇保障联动机制,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40万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万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持续动态清零。同时,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妇女等群体就业工作。

        四是鼓励自主创业成效明显。重抓政策、载体、培训、服务和氛围五大体系建设,市、县、区全部跨入省级创业型城市行列。持续推动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扩面、提质、增效”,全市富民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超过1亿元,同时强化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水电补贴等政策支持,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建成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83家,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等各类扶持资金达31.5亿元,扶持自主创业11.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43.2万人。

        五是就业服务质量稳步提升。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围绕医药、石化、新材料等我市重点产业,不断优化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规模组织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和职业技能大赛,重点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2019-2021),投入专账资金2.6亿元,完成职业培训41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17.3万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职业培训267万人次。同时,持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部建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为城乡各类群众提供“就在身边”的人社公共就业服务,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形成,为“稳就业”提供坚强保障。

        张永华:谢谢王东亮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市税务局副局长张杰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减税降费工作有关情况。

        张杰: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连云港市税务局,向大家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税收工作表示诚挚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全市税务系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情况。

        一、减税降费工作概况

        十八大以来,税务系统一直落实好各类税费优惠政策。从2019年开始,全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2020年为了抗击疫情和复工复产优惠力度继续加大,2021年减税降费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出台了以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为重点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市税务系统提高政治站位,以落实“苏政40条”、“苏政办22条”“连政50条”为着力点,确定“快速办理”和“高质管理”两手抓工作思路,坚持“快退税款、狠打骗退、严查内错、欢迎外督、持续宣传”五措并举,充分释放“退、免、减、缓、降”政策叠加效应,全力为保市场主体、稳经济大盘贡献税务力量。

        83b5747343c4abea20a0a0e2afad73c6.jpg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财政、人民银行等部门大力支持下,2022年1-7月已累计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149.8亿元,具体来说:

        (一)“退”,主要是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115.8亿元(含负担的省属铁路企业留抵退税10.3亿元),是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4.7倍,退税总量列全省第六。

        (二)“免”,主要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优惠5.4亿元;在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由3%降至1%的基础上,今年4月1日起免征增值税优惠1.2亿元;免征困难企业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1.2亿元;

        (三)“减”,主要是为小规模纳税人、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征“六税两费”1.6亿元;为小型微利企业减征企业所得税4.9亿元。

        (四)“缓”,主要是继续实施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政策,办理缓缴税费15.2亿元;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和企业办理缓缴社保费0.14亿元。

        (五)“降”,主要是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失业保险费率政策,降费1.8亿元。

        二、今年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主要成效

        (一)聚焦实体经济,不断升级经济“助推器”

        1-7月份,全市税务系统共为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办理留抵退税88.6亿元,占全市本地企业留抵退税总额(105.5亿元)的84%;为制造业等六大行业新增[.新增减税降费政策指的是今年新出台的政策和去年延续到今年继续实施的政策;与之对应的是全部减税降费政策,即历年来全部现行有效的减税降费政策。]减税降费5亿元,占全市的43.4%。充分体现了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7月份,全市工业企业申报采购金额同比增长21.9%,较5月份提高7.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同比增长25.2%,比5月份提高13.1个百分点。

        (二)聚力小微主体,不断兜牢民生“保障网”

        截至目前,共为3166户小微企业办理退税20.1亿元,退税户数占总户数的94.5%;为小微企业新增减税降费7亿元,占全市的60.6%。有力帮助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对冲疫情影响,缓解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小微企业享受留抵退税优惠的行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建筑业等领域,户数占比分别为41.8%、19.6%、13.2%、9.2%,精准扶持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领域。

        (三)助推项目投入,不断强化项目“主引擎”

        近年来,随着全市产业强市战略纵深推进,重大项目投入成为纳税人留抵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1-7月份,我市石化产业共享受留抵退税58.1亿元,其中,盛虹炼化(连云港)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单体退税规模最大的企业,其次是连云港石化、瑞恒新材料两户化工企业。连云港石化和瑞恒新材料持续加大投入,4-7月份发票购进金额同比增长59.7%和26.4%。

        以上就是税务系统落实退税减税降费工作的具体情况。

        再次感谢大家对税收工作的理解支持,也真诚欢迎大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张永华:谢谢张杰同志的发布。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方兆富同志发布十八大以来全市金融业发展有关情况。

        方兆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金融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对标对表“两争一前列”要求,聚焦“后发先至”目标任务,紧扣“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金融产业自身发展”两条主线,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全市金融业综合实力显着提升。

        一是金融支柱产业地位更加显着。全市金融业各项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支撑和拉动作用。2021年,我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1.2亿元,是2012年底的4倍,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4.12%提高到7.0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由2012年263亿元增长到1310亿元。2022年6月末,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47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高于GDP增速9.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8.46%,拉动全市GDP增长0.8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全市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力量;新增社会融资规模823.82亿元,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需求。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5449.73亿元,是2012年底的3.5倍;各项贷款余额5830.63亿元,是2012年底的4.5倍;今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增速均位居全省前列;余额存贷比107%,位居全省第1。

        8d8cff35de01dbf7ce5308c402925550.jpg

        二是金融产业业态不断丰富。全市积极完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创投、典当、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190家。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35家,其中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保险业机构54家,其中财产险24家,人身险30家;证券期货业机构23家,其中证券分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19家、期货营业部3家;财务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再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77家。

        三是区域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全市共有上市公司11家,其中,苏北三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均在我市,德源药业是苏北第一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拥有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325家。直接融资规模稳步扩张,全市17家企业上半年发行直接融资工具42只,金额255.78亿元,同比增加8.3亿元。证券交易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完成证券交易额4142.32亿元,同比增长36.7%,证券交易量增长率位居全省前列。

        四是服务实体能力愈发增强。全市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全市产业投资重点和金融服务薄弱环节,不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输血供氧”。上半年,我市银行业机构累计向65个重点项目发放贷款154亿元。2022年6月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635.94亿元,同比增长39.03%,增速位居全省第2;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迈上800亿元新台阶,比年初增加125.12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全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8.61亿元,同比增长25.89%,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7.88个百分点。保险业经济补偿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更加有效,保险深度由2012年的2.43%提升至2021年的3.24%、保险密度由2012年的884.7元/人增长至2021年的2627.2元/人;2022年6月末,全市保险行业实现保费收入75.97亿元,累计提供风险保障7.8万亿元,同比增长37.56%。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逐步建立,融资担保能力显着增强,新增融资担保业务40.67亿元,其中小微企业、“三农”业务占比超过80%。

        五是金融改革创新逐步深化。全市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发展与创新,市场主体、金融产品、融资模式和服务平台等方面创新成效明显。政银企联动合作力度显着加强,推出“苏科贷”“苏微贷”“富民创业贷”“连农贷”“连文贷”“税易贷”等创新产品;建成推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有效破解银企beta365体育_365beat中文网_bet·365不对称难题,上线企业达6.58万家,累计成功撮合融资433.7亿元,融资需求满足率超过90%。金融支持“一带一路”交汇点、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制体制逐步建立。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各项金融改革政策落地实施,在自贸片区内设立银行分支机构5家、地方金融组织4家,推出“跨境电商贷”“中银自贸物流贷”等25个金融产品。全市首个无抵押支农“险资直投”项目落地实施。积极开展东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大力推进东海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和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建设。推动设立市级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不断完善政策性融资增信服务机制,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六是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整合地方金融组织监管职能,构建权责明晰、履职到位、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监管组织体系。对“7+4”类机构的监管全面加强,地方金融组织清理整顿成效明显,严重违法违规和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地方金融组织有序退出市场。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保持“双降”,域内互联网金融风险基本出清,私募投资基金、各类交易场所等领域非法金融活动得到有效整治,开展征信、伪金交所、带金融字样企业“双随机一公开”等检查工作。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力度不断加大,新发非法集资刑事案件数、涉案金额、参与人数等主要指标连年下降,“群防群控、打早打小”的格局初步形成。深入贯彻落实《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江苏省地方金融条例》,建立健全金融议事协调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金融领域“四项机制”建设,不断加强加深金融司法与金融监管机制协作。

        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不断加大金融投入,稳健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持续推动地方金融组织“回归本源”,逐步提升地方金融工作的系统化和制度化,以更昂扬的姿态、更饱满的热情,凝聚更广泛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张永华:谢谢方兆富同志的发布。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记者:请问连云港市近年来在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方面有哪些亮点和工作?

        赵永生: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核心战略,始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正在全力打造三大具有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和示范带动力的千亿特色产业。分别是:我们的石化产业,目前正在以国家级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带动赣榆、灌云、灌南等县区石化配套产业协同发展,主打炼化一体化、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多元化原料加工以及基础化工原料四大产业集群,奋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增长极。我们的医药产业在全国医药界素有“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共识,去年我市新增获批上市一类新药5个,继续位居地级市首位。正在全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中华药港”,不断壮大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原料药四大核心产业,积极向医疗器械、辅料包材、制药装备、医疗服务等领域拓展,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国家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基地。我们的新材料产业聚力打造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成功中标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正在全面推动石化、硅材料、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集群以及硅材料制造基地。

        记者: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未来,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请问人社部门采取了哪些举措,成效如何?

        王东亮:谢谢你的提问。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市人社部门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稳就业的首位,打出纾困稳岗、政策筹岗、市场托岗“组合拳”,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12条措施,累计征集发布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岗位需求近3万个,开展春夏季人才交流大会、校企直通、名校优生专场等招聘活动282场次,举办“直播带岗”25场,组织优质企业走进江苏海洋大学,举办校园招聘会,组织在连高校毕业生走进徐圩新区和开发区,举办“访园区、进企业”交流对接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下一步,我们还将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持续加大岗位征集发布力度,大力落实“131”服务举措,确保年末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5%以上。

        记者:从刚才发布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今年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主要内容。能否介绍一下政策落实的内容和成效?谢谢!

        张杰:谢谢您的提问。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性举措,也是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重头戏”。从4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6个行业企业实行全额退还存量和逐月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政策;从7月1日起,这项政策扩围拓展到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让更多的市场主体享受到政策红利。

        刚才也介绍了,今年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为115.8亿元(其中本市企业退税105.5亿元,负担省属铁路企业退税10.3亿元)。具体分两个角度看落实情况:

        从企业户面来看,小微企业是最大的受益群体。小微企业退税户数占比达到94.5%,共计退税20.1亿元,金额占比是19%。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型企业退税13亿元,大型企业退税72.5亿元,金额占比分别是12.3%和68.7%。

        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68.5亿元,占比64.9%,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退税10.5亿元,占比10%;房地产业退税10亿元,占比9.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退税8.4亿元,占比8%;批发和零售业退税2.5亿元,占比2.4%。这是主要退税行业分布情况。

        记者:请问方局长,您在刚刚的发布中提到设立了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能不能请您再具体介绍一下该基金相关情况?

        方兆富: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相关决策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市于去年6月28日设立了连云港市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并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基金运作模式。设立一个信保基金池,目前到位资金2000万元,下设若干专项业务子基金,由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连云港银保监分局等单位履行管理职责,负责指导推动业务开展,格斯达担保公司为基金管理人。二是关于适用企业范畴。为市区符合条件的所有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服务,不局限于某个具体行业、具体领域。三是关于贷款规模及费率水平。每家小微企业享受信保基金提供增信的贷款额度不超过300万元(为更好应对疫情冲击,2022年发放贷款额度可提升至1000万元)。合作金融机构执行优惠利率(费率),担保贷款业务的利率不高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30个基点;信用贷款业务的利率不高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80个基点;担保费率不高于0.5%。除利息、担保费外,不收取其他费用。基金本身不收取任何费用。四是关于风险分担比例及补偿限额。信用贷款,信保基金、合作银行风险分担比例为80%:20%。担保贷款,信保基金、合作担保机构、合作银行风险分担比例为50%:40%:10%。每家合作银行的年度补偿限额为该银行合作贷款本金余额的5%。

        目前,信保基金合作银行已达9家,累计放款9767万元,最低贷款利率仅3.8%。下一步,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将继续发挥信保基金助企融资作用,通过连云港日报、政府网站等途径扩大宣传面,优化调整信保基金政策内容,扩大基金合作银行范围,建立督查推进和鼓励激励机制,持续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

        张永华: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就先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可以与市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做进一步的沟通对接。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