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文化强市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2年10月12日15:00
地点:连云港发布新闻发布厅
主持人: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宋雅浪
发布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建苇,市文明办副主任吴克典,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朱其远,市文联副主席俞文文
发布议题: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成果的相关内容
宋雅浪: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奋进新港城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文化强市”专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成果,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建苇,市文明办副主任吴克典,市文广旅局副局长朱其远,市文联副主席俞文文。我是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宋雅浪,本场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
首先,有请市委宣传部汪建苇副部长介绍十年来连云港市“文化强市”建设情况。
汪建苇: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文化强市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和大家见面。在此,我代表宣传部向一直以来关心和支持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中心环节,着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向上向好,全社会向心力进一步凝聚,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升,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持续优化扩大,文化改革发展蹄疾步稳,人民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加快新时代“后发先至”提供了强大文化支撑。
一、高站位、强根基,推动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深悟透、深学笃行上持续用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入脑入心抓学习。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凡学习必学新思想”。市委先后组织开展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全面深刻的政治教育、思想淬炼、精神洗礼。党史学习教育“一月一主题、每月读书班”等特色做法受到省委充分肯定。市委中心组“四定”学习法获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市级以上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先进单位(先进集体、示范点)280个。二是分层分类抓宣讲。构建“1+9+N”理论宣讲体系,建成106人的全市理论宣讲人才库,举办理论宣讲和优秀剧目“六进”等活动,围绕各类重大主题组织开展宣讲3.2万余场次,“理论沙龙”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港城”品牌,获评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连云港港、灌云县东王集乡韩圩村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赣榆“乡‘理’乡亲”基层理论宣讲团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三是服务中心抓研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市社科联发起并成立全国“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智库联盟,评选表彰首届十大社科名家,累计立项1028项,获省级以上社科基金项目立项95项。市社科院连续多年获评“全国优秀城市社科院”荣誉称号,主持完成“书记省长圈定课题”等省级课题30余项,获省领导批示10余项。东海县获批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实践调研基地。
二、把方向、奏强音,主流舆论宣传出新出彩
始终聚焦主题主线,把牢方向导向,围绕中心大局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起奋发有为、实干勇为的强大动力。一是做强主题宣传。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开设多个专题专栏、推出重点报道、组织系列评论,全方位、全景式展示港城发展辉煌成就。二是推进媒体融合。组建报社全媒体指挥中心、全媒体采访中心和新媒体中心,创设广电融媒体中心,荣获全国地方融媒体客户端传播力十强、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布)最具影响力品牌50强等荣誉。“融媒智慧平台”与“高清协同制作电视转播平台”入选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项目库。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全部挂牌运营。三是守牢舆论阵地。创新“149”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加强网络主题宣传,“乡村小乔”等3个项目入选年度全国“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微电影《看海》荣获全省改革开放40周年网络微视频大赛暨第六届江苏省网络短片大赛第一名。“三年匠心”打造网络春晚,“五年接续”打磨“连e公益”品牌,“十年磨剑”创新互联网行业党建工作。2018年市委网信办被中宣部等十部委表彰为“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先进单位”。
三、重培育、铸品牌,文化产业渐大渐强
始终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培育打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是加快改革步伐。建成1个市级“文化+”融合发展服务平台和3个县(区)级服务平台,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7.49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5.58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2年2.34%提升到2021年4.17%。二是激发产业动能。创新推出“贴息券”“打样券”“服务券”,共为近200家文化企业提供“连文贷”贴息贷款2亿余元。举办“创意连云港”文创大赛、西游文化嘉年华、文化会客厅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文创产品获得2018年度省“紫金奖”金奖第一名、2019年度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等。新增文化产业统计营收近300亿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三是壮大文旅项目。十年来,累计实施重点文旅重点项目500余个,完成投资超800亿元,灌云伊甸园景区、东海水晶城等项目入选国家优选旅游项目。丰富“连云港之夜”内容,打造“连云港礼物”“连云港味道”等文创、美食系列产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迈进。
四、抓创建、树典型,精神文明建设向上向善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两个纲要”落地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是典型选树亮点多。王继才获评“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先后推出全国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全国重大典型10余人(组),江苏时代楷模3个,江苏最美人物34个,省级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0人,中国好人118人、江苏好人226人,入选数省内领先。“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城市品牌获2020年度全省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二是文明创建措施实。牢记为民创建的初心使命,成功推动我市2020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在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我市以全国第三、全省第一的成绩,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三是阵地建设全覆盖。目前,我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文明实践所90个、文明实践站1695个,覆盖率100%。6326个志愿服务组织、158万余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获评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2个、66个。
五、扬特色、出精品,文化文艺事业兴旺兴盛
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挖掘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全市文艺创作呈现出枝繁叶茂、百花争艳的喜人局面。一是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的文艺佳作。吕剧《英雄之铭》、纪录片《家·岛·国》、广播剧《逐梦东方大港》等多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淮海戏《辣妈犟爸》、话剧《守望者》、报告文学《先生方敬》等作品荣获省紫金山文学奖、省书法奖等重要奖项。电影《水晶女孩》获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幸福的小满》在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舞蹈《二妮》获得全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十佳作品。二是推出有口碑、有声势的展演活动。原创大型组歌《中国梦·丝路情》在北京首演,举办“永远跟党走”“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等文艺惠民活动数百场,举办“丹青连云”“同绘中国梦”专题音乐会等60余场文艺交流活动,深受群众好评。三是健全系统性、科学性的创作机制。出台《“花果山文化奖”评奖办法》、《重大文艺成果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持续加强文艺人才培育,成功组织9届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评选,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联合协作、借力发展”的文艺生产新方式。
六、强基础、固根本,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利民
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加大高质量文化供给。先后建成市图书馆新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场馆,全面提升10家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功能,打造CATC市民文艺中心、图书馆分馆、城市书房、小镇书房等一批全新的市民文化生活新空间,市“六馆一中心”、县“三馆”、区“两馆”全面达标,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3880.31平方米。举办“花果山读书节”“农民读书节”,培育“耕读传家”“彩虹岛”等一批省级十佳阅读组织和项目,居民综合阅读率实现持续攀升。二是升级基层文化服务。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15分钟非遗展示圈”“十里文化圈”,定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社区艺术节、农民艺术节、非遗展演等文化活动,年均组织开展惠民展演展览展映活动2万余场次、送戏下乡1200余场次,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舒适性和体验感。全市有线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比例达到99.6%,向2.6万户农村低保户给予收视维护费补贴。三是夯实群众文化阵地。年均开展送电影下乡16000场,新建10家乡镇影院,乡镇影院覆盖率从6.6%提升至21.67%。2016-2022年,海州区大学生村官“流动红”放映队、灌云幸福蓝海影城分别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七、走出去、亮品牌,港城“朋友圈”越多越广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的强支点城市,充分发挥互联互通的独特优势,深化友城交往合作,奏响文化交流乐章。一是打响特色牌。围绕“大圣故里 西游胜境—神奇浪漫之都连云港”城市形象定位,连年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西游记文化节、丝路音乐节等独具特色的活动,组织“连云港·花果山号”高铁冠名宣传和“连云港号”航空西游文化城市宣传,再现西游记这一经典IP。二是唱好地方戏。先后在10余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20余个城市举办《丝路回响》《苏韵流芳》《丝竹华韵》等特色音乐会。2022年创排“春满人间”新春音乐会入选国家“欢乐春节”全球联动品牌项目,观众达395万人次,展播率在全国对外文化交流春节展播档中排名第一。三是绘就同心圆。打造中国(连云港)与中亚五国“丝路迎新年”晚会工作品牌。设立“大圣故里—连云港”海媒账号,传播我市人文、社会、美食、旅游、非遗等话题,其中Twitter平台粉丝达10万人。持续办好《国际日报》“连云港之窗”版面,启动“云连五洲”海外传播基地项目建设。我市获评新华社2021年“中国城市国际传播特色案例”。
迈入新征程,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扎实推动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文明培育、新闻出版、版权管理等工作守正创新,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努力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为加快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努力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注入强劲文化动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宋雅浪:谢谢汪部长的介绍。
下面,记者朋友们可以就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
记者:“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是含金量很高的城市名片,文明城市建设更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系统工程。2020年,连云港市通过不懈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城市。今年是新一轮创建周期的第二年,请问在推动新一轮创建中有哪些新举措?
吴克典: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展现高质量发展崭新面貌的重要窗口,作为承载港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载体,作为“加快后发先至 全面开创新局”的具体实践加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常态坚持、长效保持。健全完善创建机制,遵循“巩固、拓展、延伸、提升”的思路,巩固创建成果,丰富创建内涵,拓展创建领域,提升创建水平。紧盯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易反弹易回潮的问题,聚焦空中缆线整治、人行道板修复、非法小广告清理、犬只管理等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着力通过“抓反复”抓出常态,通过“反复抓”抓出长效,加快实现城市管理向精细、动态、全面的转变。
二是引导走心、文明入心。把提高市民文明素养作为长期追求的工作目标,持续加强媒体宣传、公益宣传,不断拓展我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市民文明行为20条》宣传教育的广度深度,进一步让纸上的文明规范化为显性的文明行为。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推动市民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全面推进、全域创建。着力深化全域共建,按照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城促乡,健全落实城乡联动、文明共建的工作机制,推进城乡一体文明,提升全域创建水平。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落实好常态长效创建工作的要求,在健全机制方面,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做优城市环境、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在强基固本方面,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文明行为规范引导,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在为民惠民方面,切实把创建任务清单转化为民生保障清单,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抓好群众“身边小事”。
记者:刚才汪部长提到了“理论宣讲和优秀剧目的‘六进’”,请问开展“六进”的目的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效?
汪建苇: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立足群众需求,加强文化产品创新和供给,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站,这就是“六进”,目的也是让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化走进千万家。
我们注意资源整合,实现了内容订制。把理论专家、民间名嘴、道德模范等7类宣讲人员和时事政治、哲学社科、文学艺术等6大类别讲座,以及优秀原创舞台剧目进行跨部门、跨区域整合;将基层理论宣讲与文化惠民结合起来,形成内容多样化、分众化的“文化菜单”,接受群众“点单订制”。理论宣讲和文化惠民也由原来的“送进去”,转变为现在的“请进来”,更加贴近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
我们以“基层思考”“用户思维”为导向开展工作,精准定位分析需求,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用新的形式让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文化成果走进基层、直抵人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基层宣传工作“听不到”“听不懂”“没兴趣”“用不上”等情况,真正走进了基层,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目前,已开展“六进”40余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在文化惠民方面还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朱其远: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怎样让传统文化、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发扬、走入人心、化为自觉自信,是我们基层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一直在认真思考、扎实推进的工作。近年,我们就扎实推动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创新公共文化“空间站”,构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推出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文化礼堂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市图书馆、市博物馆、花果山文旅综合体等30个空间入选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对象名单,入选数量位居江苏省前列。二是培育群众文化“力量源”,提升基层群文团队开展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加快了我市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培育进程,扩大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市有29支群众团队入选江苏省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培育对象名单,入选数量在江苏省名列前茅。三是擦亮特色文化“金名片”,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在培育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东海县(少儿版画)、赣榆区沙河镇、灌南县分别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魔术之乡”命名。
未来五年,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挖掘核心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连云港文化软实力,构筑文化事业新高地。
一是持续推进文艺精品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健全完善创作生产、展出展演、宣传推广工作体系;提升各类文艺院团和艺术单位创作能力,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主题,创排优秀舞台艺术精品、优秀剧本以及优秀美术书法作品,冲刺“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五星工程奖”“紫金文化艺术节”等国家级、省级文化艺术奖项。
二是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实行“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相结合,组织开展主题广场文化系列活动、社区艺术节等文化惠民品牌活动,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等惠民文艺活动。引进国内外优秀剧目来连演出,实行文化评奖和文化惠民相结合,组织省级以上获奖作品开展惠民演出和集中展演,满足群众对高层次文化供给的需求。
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完善基础建设考古勘探工作机制,实现考古前置工作市域全覆盖。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实时监管全覆盖。加强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大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力度,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队伍建设。
四是深化广播电视传媒发展。聚焦重大主题主线,创新全市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媒体传播手段、内容、方式,持续推进广电媒体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巩固主流舆论阵地。实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提升工程,推动视听精品节目量质齐升。
记者: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不懈努力,近年,连云港市在团结文艺工作者、发动社会力量,致力引领社会风尚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有益经验?
俞文文:文艺是时代风貌的集中表现,具有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提振精神的重要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向美而行,文艺责无旁贷。十年来,全市文艺界在助力提升社会风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获得了一些有益经验,总结而言,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一、不断推出优秀文艺作品,给予审美启迪。十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数千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在提供审美愉悦、精神享受的同时,也为广大港城民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养分。以《中华英雄谱》《中国青年》《守岛人》《国家责任》《水晶时代》为代表的一批精品佳作,充分发挥了文艺的教育引导作用,传递感人力量。
二、大力举办丰富惠民活动,给予精神引领。十年来,我们立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基层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组织12个文艺家协会广泛开展“送欢乐·下基层”“文艺轻骑兵基层行”等惠民活动,各艺术门类文艺家下部队、走乡村、进社区、赴广场举办文艺惠民活动数百场。以书法艺术美育教育为例,每年,我们组织书法家到全市1-2所中小学开展书法艺术教学、授课、互动活动,这已成为“六进”中的一个品牌项目,深受基层学校和广大青少年喜爱。
三、积极选育拔尖文艺名家,给予价值引导。文艺工作者在引领社会风气、移风易俗、开创新风中的作用比较特殊,我们充分发挥文艺名家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文艺“名师带徒”行动,推出名师42名,选育徒弟44名,广泛开展文艺观教育培训,常态化举办文艺家读书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提高行业自律能力,以此营造风清气正的文艺行业发展新气象,引领健康文明社会新风尚。
宋雅浪:谢谢俞主席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想要了解的内容,可以与我们做进一步沟通。
本场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大家。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